天天播报:海派舞台星光闪耀 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正在上历博举办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5:24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2日报道:围栏拆除后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庭院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在这一市中心绿地自由行走 ,还能去到展馆内欣赏展览。近日“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正在举办,通过95件(组)文物文献向人们呈现何为海派、何以海派。展览将持续至5月28日。


(相关资料图)

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是近年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临展中展出精品文物最多的一次。

开埠前后上海雅集兴盛

任伯年《观剑图》、吴友如《豫园宴乐图》、朱偁《花鸟四条屏》、黄宾虹《幽谷清话图》、吴昌硕《设色牡丹图》、任伯年《三羊开泰图》……展出的文物文献95件(组)作品中,首次展出的作品数量达64件(组),一级文物4件(组),二级、三级文物47件(组)。

展览分为“何以海派”“何为海派”两大板块。

“何为海派”?海派绘画不是以画家籍贯或师承流传为特征的传统意义画派,画家以江浙沪皖等上海及周边画家为主体,师承技法各不相同,以张熊为首的鸳湖花鸟画,以四任为主的历史故事画,以钱慧安为首的“城隍庙”人物画,以胡锡圭为代表的传统仕女画,以赵之谦、吴昌硕为首的金石大写意画,以三吴一冯为首的创新山水画,精彩纷呈,海派画家群体谱系多元。

“何以海派”?上海海纳百川,不仅有深厚雅集渊源,也为来沪艺术家提供了开放、包容、多元的艺术舞台。

“在不少人认知里,上海是座小渔村,开埠后迅速发展,形成海派文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永余介绍说,其实开埠前上海的江南文化就非常深厚,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一脉相承。西晋陆机、陆云,元代任仁发、张中、明代董其昌、陆深都以翰墨丹青而著称。清代海关设立,苏松太兵备道移驻上海,上海贸易繁荣文化发展,称“东南之都会”。这一时期,上海是江南文人的重要雅集之地,凡是有诗书画一技之长的人都招揽至平原山房,也让雅集盛极一时。

清代著名藏书家李筠嘉,有慈云楼藏书八千余种上万卷,常召集名士于“吾园”雅集,展出的其刊刻《春雪集》,就有各地名家133人之诗词。

难得一见 任伯年《观剑图》真迹出现

开埠后,上海书画市场繁荣、展览的兴盛、出版业的发达、美术教育的普及,吸引了江浙沪皖及各地画家纷纷来此从艺鬻画。据记载,早期来沪的书画家,一般寓居于商业繁华的城隍庙以及豫园附近,得月楼、点春堂是书画家雅集交流的重要场所。

任伯年所作《观剑图》就是这期间代表性画作之一,也是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除了1996年在“上海六千年文化展”展出过一次以外,画作一直都深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库房中。

为凸显画作的重磅,展览现场特意还原了豫园点春堂的部分场景,约八尺整纸的《观剑图》悬挂于“点春堂”匾额之下,生动复现了《观剑图》在点春堂的悬挂场景。有趣的是,多年来在城隍庙的豫园点春堂内所悬挂的,一直是《观剑图》的复制件,此次真迹的出现一定会让申城观众大饱眼福。

唐永余告诉记者,它原名并不是《观剑图》,而是《任伯年为点春堂作人物大幅》,1998年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后改为现名。这是一幅神秘的、更是耐人寻味的画作,其中一大关注焦点为其是否与小刀会起义有关。点春堂曾为小刀会起义指挥所所在地,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幅“大有深意”之作,因任伯年曾参加太平军,对小刀会有着非常的情感,所绘树荫观刀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任伯年对小刀会勇士深深的敬意和赞颂。

也有观点认为,该画内容是干将莫邪炼剑。画作1888年已是小刀会失败30年之后,跨越30年的“怀念”难免过于牵强,而画中人物所观的是剑,并非刀。它究竟是何出典,也一直是困扰着学界的一个谜题。

在唐永余看来,《观剑图》的美学价值更值得关注。这幅作品为八尺中堂,是任伯年艺术巅峰期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构图、线条、色彩都极为精妙。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中,人物一般置于画的前面,但这幅画中的人物藏在树后面,体现了隐与现、藏与露的关系。从人物的线描来看,他受陈洪绶的影响,但又吸收了其他名家技法,使粗犷的线条变得有些圆润。用色上,占据主画面的高大椿树的树叶是淡淡的绿色,一种红色的藤花点缀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记者还注意到,展览现场精心设置了互动体验空间和美育小课堂版面,观众驻足其间,可以欣赏到中国画的“颜色绚烂之美”、“传神写照之美”、“气韵生动之美”、“意境悠远之美”。展期内还将开展一系列社教互动体验课,如名家作品临习、团扇绘制等,令人在中国风艺术熏陶之中,发现海派绘画之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