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困兜底”到“幸福供养” 天津“三无”群体活得很踏实……_环球热文
发布时间:2023-05-08 23:43:17 来源:天津日报

有关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有一个名词──“三无”群体。哪“三无”?即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义务人也非常困难、没有能力履行义务的人。他们是社会最脆弱最困难的一个群体,没有各级政府、各级民政部门的帮助,他们几乎无法生存。现在,我市“三无”人员全部由政府出资“供养”起来,生活就医再无后顾之忧。

身逢盛世,个体命运的缺憾,在惠民政策帮扶下,得到了填补。近期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天津的“三无”群体,活得很踏实。

特困供养人员12000名


(相关资料图)

2021年9月1日起,我市开始推行包括特困供养在内的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已全部下放至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为民服务的效率更高了,效能更实了,全市社会救助水平全面提升。

目前,全市共有特困供养人员12000名,市内六区人口集中,特困供养人员基数大,其中以河东、河北、红桥三区居多,和平、河西两区人数较少。

我市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投入稳定充实,这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高度重视。

特困人员的认定标准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的认定一般依据6项指标进行评估,即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室内自主行走、自主洗澡等。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一般都是由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

集中供养场所有讲究。市民政局一般要求各区指定国办养老院作为集中供养场所。目前的情况是,市内六区国办养老机构资源较充足,涉农区国办养老机构较少,要求各区指定两到三所规模较大、设施完备、资质齐全、收费合理的民办养老机构收住特困人员。

实践中发现,90%的分散供养人员不愿意集中供养。一个理由是认为集中供养要遵守供养机构的相关制度,相对不太“自由”;另一个理由是集中供养费用直接给到了机构,而特困人员想自己支配这部分钱。

事实上,目前对于全护理入住人员来说,指定收住特困人员的养老服务机构市场价都在几千元,市区贵一些,每人每月四五千元,涉农区低一些,每人每月三四千元,也就是说特困人员的供养金和照料金都算上还有缺口,不足部分是政府部门从临时救助资金方面解决的。对于重点人重点群体,如80岁以上高龄老人,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重度精神残疾、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群,集中供养更有利于对他们的照顾,保障更有力度。

对于分散供养,也有一整套救助措施。除了照料人制度的落实外,还包括对接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关照,定期走访,避免分散供养人出现意外。

金民工程

互联网+民政服务

预计今年6月启用

记者获悉,目前覆盖全市的“金民工程”社会救助系统正在积极调试中,预计今年6月启用。这是国家民政部一个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所有民政服务体系的大数据系统,是互联网+民政服务的有效样本。

目前,我市已接入该工程,并为这一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拟定一系列配套制度。“金民工程”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方便群众使用民政服务。届时,特困群众无论在哪里租住,只要在天津市辖区范围内,都可以实现特困供养等系列民政救助申请,然后由当地街道乡镇通过“金民工程”系统转到户籍地实现后续管理,人们期待的“就近申请、全城协办”即将变成现实。

他们的晚年,兜得稳,兜得实

特困供养助七旬老人照顾残疾妹妹

七旬的李女士(化名)有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妹妹,今年60岁,得病30多年。父母去世后,这个患病的妹妹一直是由李女士照顾。李女士年龄越来越大,照料妹妹越来越力不从心,前几天带妹妹去医院检查身体,正赶上妹妹犯病,姐俩儿在车上就撕扯起来。

“我们姐儿四个,她最小,二十几岁的时候,因为找工作不随心愿,开始自闭,后来发展患了精神分裂症。”提起妹妹,李女士一脸无奈。她说,因为生病,妹妹没谈恋爱没有工作。为了给她治病,家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社会救助政策越来越健全,自2017年起,妹妹开始享受特困人员供养政策。李女士想尽可能多陪陪妹妹,于是选择了分散供养。她把妹妹安顿在一家民营医院,自己每周去看望,给妹妹送去她喜欢吃的食品。

李女士特别心疼这个自小争强好胜又命运多舛的妹妹,但是现在,自己力不从心,妹妹住的医院在西青区,她住在东丽区,每次探视都要换乘3趟公交车,累得几天才能缓过劲来。周而复始的往返,自己也觉得快顶不住了。李女士决定,为妹妹办理集中供养。放手妹妹的监护权,给妹妹一个稳妥的安排,也给自己减轻一点儿负担。

和分散供养一样,集中供养也是近年来出台的新政策,只是供养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被供养人自行(或其监护人代为)选择适合的生活场所,在照料人的关照和政府部门的保障下生活,供养费和照料费由政府发放,一旦生病,治疗费用由政府负担。后者监护权转移给政府,被供养人集中到政府指定机构生活,生病就医也由政府统一结算,不再产生供养费和照料费发放问题。

政策兜底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日前,记者在西青区与北辰区交界处的一个村庄见到康振中时,他刚出院3天。

小半锅煮熟的饺子标志着他那一天的“胜利”,“刚出院前两天,就在家门口买点儿馒头吃。今天早晨起来,感觉有劲儿了,能骑自行车了,就去更远的地方买2斤饺子回来吃。”

今年2月15日晚6时多,年过7旬的康振中突然四肢僵硬,浑身无力,倒在地上。其户籍所在地河东区向阳楼街欣旺北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庆花下班时接到求助电话,二话不说,立即开着自己的车赶到,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把康振中送到医院,李庆花又忙前忙后对接治疗。经诊断,康振中得的是脑梗,幸亏救治及时,治疗效果明显。康振中住院治疗了两个月,都是社区工作人员探望,询问治疗进展。

几年前,康振中被列为供养对象时,街道工作人员动员他办集中供养,他表示还是希望一个人居住,理由是自己喜欢绘画,租住的地方离大运河近,方便他随时到河边写生找灵感。租住屋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

出院后,康振中一次性取回了两个月的供养补贴和照料费。口袋里鼓鼓的,他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翻建房屋送两餐生活起居有人管

武清区黄花店镇八里桥村是天津市与河北省交界的一个村庄。走在村里,一座座红砖大瓦房张扬着浓浓的烟火气。特困供养人员杨宝森就住在村东一套砖瓦房里,房子是2019年新建的。

杨宝森今年85岁,未婚,无儿无女,很早就开始享受“五保”政策。随着特困保障制度的完善,杨宝森被纳入特困供养,每月享受1530元的补贴,自己的口粮田流转出去了,得一部分钱,还翻盖了房屋。

这是武清区民政局、区住建委等相关部门在市民政局、慈善协会的支持下,为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办的实事。

之前,杨宝森的房子多年没有翻建,已经破旧。村“两委”班子排查后,将他的情况上报到镇政府,镇政府又报到区里,区里再到市里。经第三方机构评估,他的房子已达D级,符合翻建标准。本来此项政策规定,一位特困老人得以翻建或维修的房屋面积为50多平方米,而老人原本的宅基地有100多平方米。老人的侄子、照料人杨增强认为,一半建了一半空着,不是个事儿,于是决定将老人的房子整体翻建并装修,老人的建房补贴全用了,杨增强自己又添了钱。

一排宽敞的大瓦房,阳光满屋,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样样齐全。阴天下雨,也不用到外面做饭、上厕所,厨房、卫生间都在室内。取暖、做饭、洗浴全使用管道天然气。装修的时候,做的地暖,这样冬天室温恒定。用气费用的60%由政府补贴,取暖、做饭烧水、洗浴全算上,一年自己担负2200元左右。

杨宝森个头中等偏上,腰不驼背不塌。他告诉记者,自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享受供养政策后,没有后顾之忧了,每天上午去健身园锻炼两个小时,中午11时前回家。到家时,志愿者已将午饭送到,他洗洗手就能吃饭。按照政策规定,他可以享受一日两餐的待遇,到时间就有人给送到家。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然后看电视,他喜欢看新闻、体育、戏曲等节目。下午5时左右,晚饭又送来了。每餐一荤两素,营养全面。

杨宝森的卧室里,摆着几个牌子,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卡”“武清区住房安全有保障标识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连心卡”等。

黄花店镇民政工作人员杨志超介绍,老人除了按政策享有经济方面的兜底外,还有一个保障团队,确保老人的生活起居都有人管。

养老院的“年轻人”集中供养不寂寞

明亮的房间,整洁的被褥,干净的餐桌,可口的饭菜。特困人员刘志恩愉快地吃完晚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其时,他表情平和,嘴角上扬。

“我从20年前就住进养老院了,那时父母都去世了,住养老院省心。”刘志恩自幼因病下肢一级残疾,行动不便,未婚,无儿无女,是镇村两级重点关注的特困人员。

2013年,其所在的西青区张家窝镇小甸子村委会通过区民政局和镇政府的宣传,了解到相关政策,帮刘志恩申请“五保”供养保障,每年享受救助待遇11903元。当时刘志恩在张家窝镇养老院集中供养,享有一日三餐和照料陪伴。有个头疼脑热,村委会就派人买药送去,还会定期探访,了解其生活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更加重视对特困人员的救助保障。刘志恩和其他农村五保户一样,直接转为特困供养人员,接受集中供养。救助待遇不断提高,目前供养金每月1870元,还设置了照料护理补贴项目。经评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刘志恩可享受每月800元的护理补贴。

与此同时,西青区发展养老事业,拟在张家窝镇琴韵道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大型养老机构,招投标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无条件接收镇里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提供的服务与入住社会人员不能有区别。

最终,上海人寿堂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大型养老企业落地西青区。刘志恩也于5个月前入住这家养老机构。

一日三餐,营养全面,荤素搭配,饭菜可口。养老院派人定时为他打扫房间、整理被褥、换洗衣服、打水洗脚、洗澡理发、送饭送水、定期测量血压和体检。

在这家养老院,刘志恩算是“年轻人”。好多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上的老人都住在这里,他们都很喜欢性情随和又善于聊天的刘志恩,每每叫他一起谈天说地,一说就是半天。养老院的休闲娱乐设施还有很多,可以打牌、唱歌、看电影,工作人员还会定期组织大家做手指操、做小手工等,让人在愉快的消遣中,身心得到锻炼。

标签: